云杰通信助您了解行业,全方位掌握国际互联网最新资讯
平台,通过软件定义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融合,实现以虚拟化为中 心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要判断一套系统是否采用超融合 架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完全软件定义。独立于硬件,采用商业通用标准硬件平台(如 X86),完全采用软件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功能。
(2) 完全虚拟化。以虚拟化计算为中心,计算、存储、网络均由 虚拟化引擎统一管理和调度,软件定义存储由虚拟机控制器 CVM 进 行管理。
(3) 完全分布式。横向扩展的分布式系统,计算、存储、网络按 需进行动态扩展,系统不存在单点故障,采用分布式存储。
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系统架构复杂性就会非线性增加,集群管理变的更加困难,硬件故障和自修复发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 超融合架构一般不建议构建大集群,如果业务允许尽量构建多个适当规模的较小集群,或者采用大集群中构建故障域或子资源池的方式。
物理设备透传给控制虚机,增加了部署配置管理的复杂性。计算和存储对硬件平台的要求都不同,融合后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兼容性验证的复杂性。超融合架构下,管理、计算、存储、高可用通常都需要配置独立的虚拟网络,网络配置也会更加复杂。同时,共享物理资源的分配、隔离、调度,这也是额外增加的复杂性。如果出现故障,问题的跟踪调试和分析诊断也变得更加困难。
超融合架构下的存储逻辑单元已经拥有了很多过去高级存储才具备的功能,但是在数据保护,复制,容灾,高可用,这些关系到数据存储层面的需求是超融合厂商不会花精力去关注也无法关注的,同时架构本身的局限性带来的用户选择面也比较窄,你无法把超大规模的计算中心全部塞满超融合架构,用户对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海量增长这种数据存储的异构需求不适合全部交给超融合来解决,很多用户原本希望计算跟存储分布扩容,或者计算跟存储占比比较失衡的情况,比如计算资源需求很大,存储资源需求很小,或者相反的情况全部交给超融合,这样一股脑全部交给超融合的架构设计是相当糟糕的。
文章标题:《超融合架构是基于标准通用的硬件》
作 者:云杰小编。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学习参考:https://www.gdyunjie.cn/showinfo-114-4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