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杰通信助您了解行业,全方位掌握国际互联网最新资讯
MPLS-TP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nsport Profil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网标准)是由ITU-T和IETF成立的联合工作组在2008年4月提出,其前身是ITU-T于2005年5月开始开发的T-MPLS技术标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MPLS-TP成为了传输网发展一个主流方向。
MPLS-TP技术对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伪线(MPLS/PW)技术进行了简化和改造,引入了传送网分层、OAM和保护等概念,符合传送网的需求。MPLS-TP为了适应传输网的需求,提出了分层的概念, 主要分为段层(Section Layer)、LSP 层(Label Switch Path Layer)、PW 层(Pseudo WireLayer) 0 针对各层定义了各自的 0AM(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标准,也定义了 LSP(Label Switch Path)和 PW(Pseudo Wire)的线性保护标准。
保护作为MPLS-TP网络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主要负责网络的可靠性保障,在网络发生故障或者传输质量降低的情况下,完成由故障链路到备份链路的倒换,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业务通信。在IETF RFC5654里面对保护提出了明确的需求,基于拓扑主要分为线性保护和环网保护。线性保护主要提供LSP (Label Switch Path)和PW(Pseudo Wire)的保护,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环网保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实现方法,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段层(Section Layer)的OAM标准,提供环网保护的实现方法,完成MPLS-TP的环形组网,实现快速保护切换,达到传输网的应用需求。
针对MPLS-TP网络本地保护技术薄弱的现状,提出了一种FRR/P-cycle混合保护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快速重路由(FRR)的实现方法和预配置圈(P-cycle)的设计方案,采用先拓扑分域,然后选取每个域中最优汉密顿环并组合使用的方法来实现对链路故障和节点故障的综合保护。仿真结果表明,该混合保护方法可节约网络保护带宽20%以上,同时降低保护中的标签开销40%以上
文章标题:《mpls-tp的功能》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学习参考:https://www.gdyunjie.cn/showinfo-114-4209-0.html